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关注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6)》在京发布

2016-06-12 12:21:38 | 发布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查看: 1002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6)》新书发布暨中国第三部门观察论坛7日在北京举行,多个亮点聚焦中国第三部门展。


作为观察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权威报告,《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6)》分析多个观察议题,包括:“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的资源-声誉交换理论及其应用”、“明星与公益”、“中国听证会中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分析”、“对S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观察”、“从传统社区到生态社区的转型:台湾桃米生态村的社造历程与挑战”、“‘小母牛’的思、行及本土化”、“援建苏中阿布欧舍友谊医院: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国际化探索”、“青爱工程:公益组织的超前社会实验”、“心灵的慈善,文化的慈善——记广普法师的慈善之路”、“‘饥饿24小时’,体验式社会倡导”、“李彦家暴事件反思:极端事件为女性权益保护带来曙光”、“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一个追寻理想生活的大家庭”。


在主报告“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的资源-声誉交换理论及其应用”中,报告认为,企业与公益组织的合作实质是“资源”与“声誉”在企业与公益组织之间经由社会而进行的交换,社会使得企业与公益组织之间将各自所拥有的优势及需求进行匹配成为可能。由于企业的优势是拥有资源,需求是获得有利于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声誉”;而公益组织的需求是获得资源生存,优势是可代表社会授予声誉。企业与公益组织双方可建立起“资源-声誉”交换路径:企业向公益组织投入资源—公益组织以社会的名义告知社会—社会相信这一信息—社会认可企业并给予相应的积极评价—企业获得声誉—企业获得利益。


在分报告“明星与公益中”,报告认为,未来中国明星的社会形象与公益进行有效嫁接,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使明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公益价值,并且做公益不要怕宣传,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形象来做公益。二是公益领域可为明星的社会形象增值,双方优势互补,使明星参与公益时获得最大化的公众赞誉,为其做公益增添动力;三是加强外部对明星公益的监督与激励,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更加透明健全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媒体、公众不要“妖魔化”明星公益,损害明星做公益赖以生存的土壤。


继2011年首部报告发布以来,《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至今已发布六部。该《报告》致力于成为第三部门的思想库,秉承推动第三部门发展、社会发展的使命,追求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挖掘第三部门和跨界突出问题及突出现象,展示趋势性、引领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启发性,发挥风向标的作用。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持续资助,由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教授康晓光、公域合力管理咨询执行董事冯利编著完成。


活动现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解读了“慈善法出台前后”的情况;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做了“从协同治理的角度看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的主题演讲;清华大学教授邓国胜带来了“中国公益组织走出去、境外公益组织走进来”的最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康晓光则以“文化与慈善”为题阐释了中国慈善文化的来源及特色。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王行最做了点评发言。(记者 张希敏)